《灵枢》《难经》古典针法取穴步骤 1.0
一、定经络的方法(1)三阳脉:病脉图太阳病(正盛邪实,阳很多,“比大还多一点”)扩充力、收缩力均强(力:脉气≈脉管壁)(气:脉气充盈)整部脉图片
左脉力≈2*右脉力(人迎二倍)图片
左关前一分≈左关脉(人迎二盛)局部脉图片
阳明病(两阳合明,阳比较多,“两阳合明”)扩充力冲破脉管收缩力(力:脉气>脉管壁)(气:脉气充盈)整部脉图片
左脉力≈3*右脉力(人迎三倍)图片
左关前一分>左关脉(人迎三盛)局部脉图片
少阳病(病位半表半里,阳比较少)扩充力被收缩力压抑(力:脉气<脉管壁)(气:脉气充盈)整部脉图片
左脉力≈1*右脉力(人迎一倍)图片
左关前一分<左关脉(人迎一盛)局部脉图片
(2)三阴脉:病脉图太阴病(正气虚损,阴比较多)扩充力疲乏,收缩力微强(力:脉气<脉管臂)(气:脉气不充盈)整部脉图片
右脉力≈3*左脉力(气口三倍)图片
右关前一分>右关脉(气口三盛)局部脉图片
少阴病(困乏欲睡,阴比较少)扩充力弱,收缩力微强(力:脉气<脉管臂)(气:脉气较少)整部脉图片
右脉力≈2*左脉力(气口二倍)图片
右关前一分≈右关脉(气口二盛)局部脉图片
厥阴病(两阴交尽,阴极其少)扩充力极弱,收缩力入里(力:脉气<脉管臂)(气:脉气极衰微)整部脉图片
右脉力≈1*左脉力(气口一倍)图片
右关前一分<右关脉(气口一盛)局部脉图片
(3)分手足:总按体会脉躁不躁,脉若躁者为病在手经。所谓“人迎一盛,病在足少阳;一盛而躁,病在手少阳。”附:验证最实与最虚经脉的两种方法(1)通过《灵枢·经脉第十》“是动、所生”验证最盛和最虚经脉图片
(2)通过《灵枢·终始第九》三个脉口验证最盛和最虚经脉图片
冲阳脉:足阳明(冲阳穴)以候胃。冲阳脉强,则为阳明,反之则为太阴。太冲脉:足厥阴(太冲穴)以候肝。太冲脉强,则为厥阴,反之则为少阳。太溪脉/行间脉:足少阴(太溪穴或行间穴)以候肾。图片
(3)看原穴颜色来了知整条经脉的情况图片
(4)可以通过《难经》的方式诊脉,六经所对应的局部脉弱,或也是提示了该经的经气不足:左手右手浮取沉取沉取浮取寸小肠(太阳)心(少阴)肺(太阴)大肠(阳明)关胆(少阳)肝(少阳)脾(太阴)胃(阳明)尺膀胱(太阳)肾(少阴)心包(厥阴)三焦(少阳)图片
(可参考“五行针灸”把脉姿势)二、定穴位的方法:(1)问诊辨五输穴:通过病人对病位的描述判断人体的大环境,骨、筋、脉、肉、皮,对应肾、肝、心、脾、肺。大部分疾病,病人疼痛的位置就是疾病的所在,骨头痛病在肾,筋痛病在肝……但是我们不能机械地应用,因为很多皮肤病是内里病的体表表现,尤其是皮肤的疙瘩、色斑等多是内里病的体表表现。有的虽然表现为肌肉的酸痛,实际上是因为皮肤不能固涩(病在肺)。(2)参考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“病机十九条”判断人体的大环境图片
(3)参考《灵枢·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》,比如:如果病人当下处于冬天的水象,就针刺井穴。图片
(4)按《难经》,看关前一分强的手总按得脉最强力点在脉管中的位置(3、6、9、12、15菽):总体脉力的位置是脉管从皮肤到骨头这一方向上的不同位置。一共有5个位置,如若把握不好五等分的位置,可以先分成三等分确定3、9、15的位置,再取3、9中间即可以找到6,取9、15中间即可取得12。例:3是指3菽,近似于3颗豆子的重量,将手指轻轻放在皮肤上即可取得,此时脉力最强;15则是按至骨时脉力最强。图片
五输四时五脏五脉几菽病位感觉井冬肾(石)15骨收藏,寒痛荥春肝(弦)12筋拘紧,发紧输夏心(钩)6脉膨胀,发胀经长夏脾(代)9肉黏滞,闷重合秋肺(毛)3皮耗散,隐痛图片
附:《内经》五输穴,《难经》原穴及后世歌诀图片
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:“所出为井,所溜为荥,所注为输,所行为经,所入为合,二十七气所行,皆在五腧也。”井荥输(原)经合歌 (出自 明代 刘纯《医经小学》)少商鱼际与太渊,经渠尺泽肺相连,商阳二三间合谷,阳溪曲池大肠牵。隐白大都太白脾,商丘阴陵泉要知,厉兑内庭陷谷胃,冲阳解溪三里随。少冲少府属于心,神门灵道少海寻,少泽前谷后溪腕,阳谷小海小肠经。涌泉然谷与太溪,复溜阴谷肾所宜,至阴通谷束京骨,昆仑委中膀胱知。中冲劳宫心包络,大陵间使传曲泽,关冲液门中渚焦,阳池支沟天井索。大敦行间太冲看,中封曲泉属于肝,窍阴侠溪临泣胆,丘墟阳辅阳陵泉。图片
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所说的十二原,是指两侧阴经(五脏)的原穴再加上腹部“膏之原”(原称“膈之原”)鸠尾和“肓之原”气海(脖映)。《难经·六十六难》则五脏之外,言少阴之原出于兑骨,胆之原出于丘墟,胃之原出于冲阳,三焦之原出于阳池,膀胱之原出于京骨,大肠之原出于合谷,小肠之原出于腕骨,则始于十二原为悉耳。(即: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“输”穴相同,阳经则另有专穴。)十二原穴歌(选自 明代 高武《针灸聚英》)【原文】甲出丘墟乙太冲②,内归腕骨是原中③,丁出神门原内过,戊胃冲阳气可通,已出太白庚合谷,辛缘本出太渊同④,壬归京骨期中过⑤,癸出太溪原穴逢,三焦壬是阳池穴⑥,包络大陵癸又重⑦。【注释】①十二原穴歌:本歌在《针灸大成》中称“十二经之原歌”,内容相同,歌诀稍有不同。②甲出丘墟乙太冲:甲指胆,原穴为丘墟;乙指肝,原穴为太冲,以次类推。(天干所代表脏腑名称)。③原中:因原穴为原气输注汇聚出入之所,故歌诀中有“原中”“原内”等提法。多从歌诀押韵需要措辞,无特殊意义。④辛缘:《针灸大成》中作“辛原”。⑤期中:按“其中”理解。⑥三焦壬是阳池穴:《针灸聚英》与《针灸大成》以三焦相火归壬,《景岳全书》认为三焦当归丙。⑦包络大陵癸又重:与上同,本歌以心包络相火归癸,因肾与心也同归癸,故称“癸又重”,《景岳全书》却认为包络归丁。三、行补泻的方法(1)先补后泻把出的脉象(以足少阴脉,3菽举例),则表示少阴气有余,那么就应该补其对应(太阳)不足的,泻有余的少阴。此时应该补足太阳的合穴委中和原穴京骨穴,泻足少阴的阴谷穴。表里经气血偏倾,表经实则里经虚,表经虚则里经实。(2)阳二阴一(两补一泻/两泻一补)无论是补是泻,均是取阳经的两个穴位(总体脉力位置对应的穴位;原穴)和阴经的一个穴位(总体脉力位置对应的穴位)(3)补泻方法①迎随补泻:补:针刺方向顺着经络循行的方向泻:针刺方向逆着经络循行方向②呼吸补泻:补:闭神按穴位,吐尽快破皮,下几个吐气时慢慢推入,抓针观呼吸次数,吐尽吸气瞬间拔针按压针孔。图片
泻:不闭神快破皮,吐尽吸气瞬间一步到位放入针,吸气时顺时针微微地旋转针约180度而呼气时松手让针自行回转(与此同时观呼吸次数),图片
附:深度?时间(呼吸次数)?阳经经络呼吸次数进针深度阴经经络呼吸次数进针深度足阳明留10呼6分足太阴留4呼3分足太阳留7呼5分足少阴留3呼2分足少阳留5呼4分足厥阴留2呼1分手经无过1呼无过二分*针刺深度要因人而异、因部位而异;呼吸补泻中所限定的“留几呼”也会因为临床上病人的不同而有所调整。所谓“其少长大小肥瘦,以心撩之。”四、祛邪的方法(1)整部脉邪气(大五行)如果该经的经气(本气)充足,寸口脉有外邪,那就按(风-木、热-火、湿-土、燥-金、寒-水)的方式选五输穴驱邪;脉弦(浮大而虚)-风-木:阴经取井穴,阳经取输穴。脉洪(沉取过强)-热-火:阴经取荥穴,阳经取经穴。脉濡(浮而细软)-湿-土:阴经取输穴,阳经取合穴。脉涩(轻刀刮竹)-燥-金:阴经取经穴,阳经取井穴。脉紧(牵绳转索)-寒-水:阴经取合穴,阳经取荥穴。如果该经的经气(本气)不足,寸口脉有外邪,那就按(风-木、热-火、湿-土、燥-金、寒-水)的方式选五输穴正常泻邪气后,取本经的表里经(的五输穴或原穴)进行补法操作,补经气;如果该经的经气(本气)充足,寸口脉无外邪,则按《古典针法简明操作基础》,常规操作,定穴位,行补泻,调平脉气即可。(2)局部脉邪气(小五行)(上图用法):诊脉:辨局部邪气所在位置(对应上图的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);诊脉:安神定志,静心感受指下感觉(弦?洪?濡?涩?紧?);确定邪气的类型:将上述所得信息进行比较,可于图中快捷比对出邪气的类型;确定了某一部脉有邪气,可在上图的下半部分找到该部五行相应的“虚、实、贼、微、正”关系,清晰各自的五行属性,明了本气和邪气所在的五行位置,方便下一步选取穴位;根据选穴原则(图中文字),找到相应的穴位,进行补泻操作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